丞咪网

丞咪网

政策分析 寻求最佳的对策

admin 69

  政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政策分析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一些政治学家把微观经济学多年来对效率(O/I)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建立了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政策科学。这种理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指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根据掌握的事实或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寻求最佳的对策。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这样一个假设前提,即固定的资源或投入,经由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能够获得最高的产出。政治学家以此为据,先设定明确的目标或产出,然后寻求如何可以增加效率,即以最低的投入或最少的资源达到事先确立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策分析最初实际上只是一种效率研究,它仅限于有助于决策的分析工作。 政策分析的前期准备要涉及问题的确认和资料的收集,政策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这种政策分析从50年代开始首先在军事领域得到运用,而在社会一般决策领域的普及则是60年代的事情。在这个时期,美目的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和其他一些以政策分析为主要工作的机构都是以这种政策分析的理念开展其研究工作的。这类基于理性原则的政策分析(投入一产出分析)在政策分析领域影响甚大,它构筑了现代政策分析的基础架构。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很难把政策分析仅限于政策方案的选择过程,而不考虑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随着政策科学的不断发展,对政策分析一词的解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各种学派所强调的研究重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的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可能完全按照人为设计的逻辑进行,所以,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概念问题的鸭嘴兽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政策分析的范围目前看似已扩展到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诸多因素,人们视其为“在政策领域创造、沟通和应用社会知识的复杂过程”。当政策分析一词被用作学科名称时,它所代表的含义就更为广阔。 公共政策关注的是社会和公众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怎样被定义和构建的?它们又是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政府对此做了些什么和没有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去做或为什么不这么去做?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这些结果?怎样对政策进行评估和修正?怎样进行贯彻和执行?这种对于公共政策本质、起因和结果的研究构筑了当今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

  正如美国匹兹堡大学威廉·邓恩教授在其《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一书中所总结的那样:“政策分析是针对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中创造知识的一项活动。为创造和获得这种知识,政策分析家必须对公共政策的产生原因、结果及其执行情况展开认真的分析和调查。尽管如此,调查中得来的知识仍然不全面,除非这些知识能使政策制定者及其他们为之服务的广大公众所知晓。只有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知识与关于政策制定过程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时,国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主体,以及公共决策的目标群体才能够利用政策分析的成果改善政策制定过程及其政策执行结果。”

  1、全体一致规则:指行政决策方案的通过需要参与行政决策的全体投票都对某项行政决策方案投赞成票。在这种决策规则之下,一项行政决策方案的通过,取决于全体投票人一致同意,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投票人投了反对票,其他人的一致选择结果就无效。

  2、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使一个问题从某个群体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

  3、内在创始型:决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社会一般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

  4、外在创始型:决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决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决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1、

  (1)公共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弹性,难于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表示。

  (2)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加上许多影响政策的因素难于测定,给政策平价带来很大困难。

  (3)政策资源的混合使得政策的成本难于核定,而政策行为的重叠使得各种政策的效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将某些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总体效果中区分出来。

  (4)行动与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例如突发事件的介入等。

  (5)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

  (6)公共政策评价的资源保障水平不同,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7)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他们的态度取决于政策评价结果对其利益的影响。

  2、

  (1)行政手段——最基本的手段,是行政机关采用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推进公共政策的执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无偿性、发挥作用快等特点,值得强调的是,行政手段容易产生“一刀切”、瞎指挥等现象,因此不能滥用,必须有强而有效的监督。

  (2)法律手段——通过法律、法令、司法、仲裁等工作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除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的特点。

  (3)经济手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等特点。

  (4)说服引导手段——较少有强制性,采取循序渐进、耐心说服的手段,是更易被政策对象接受的执行方式。

  (5)技术手段——采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改进政策执行的方式,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例如网上工程招标、网上征税等电子政府工程的实施。

  3、

  (1)政治原则的偏离——威胁社会稳定的问题无法进入政策议程。

  (2)价值体系的排斥——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冲突的问题难进入政策议程。

  (3)政府体系的封闭——政务信息闭塞、决策过程封闭、公众与决策者互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察觉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府议程。

  (4)承受能力不足——政策问题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遭到其排斥和回避。

  (5)表达方式的失当——有法定的正常渠道不选,偏选择非法的渠道;不去正式场合阐述,偏喜爱地下活动;原本可以和平解决,却非要采取过激行为等。

  4、

  (1)政治领导。

  (2)危机事件。

  (3)抗议活动。

  (4)传媒曝光。


标签: 政策分析